近日,香港理工大學的郝建華(點擊查看介紹)團隊利用脈沖激光沉積(PLD)技術,成功制備了晶圓級、高質量的二維層狀硒化銦(InSe)薄膜。同時,他們基于該薄膜設計的光電晶體管實現(xiàn)了從紫外到近紅外的高靈敏光電探測。
在后石墨烯時代,以InSe為代表的III-VI族二維半導體化合物,以可諧調的能隙、優(yōu)異的電學及光電特性,在納米電子器件、光催化、光電探測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。最近,石墨烯之父——曼徹斯特大學的Andre Geim教授研究組在Nature Nanotechnol. 上發(fā)表了在超薄InSe中觀測到高電子遷移率及量子霍爾效應,認為InSe將會成為二維半導體在未來電子產業(yè)應用中的領跑者。然而受該材料的結構及特殊性質的影響,二維InSe樣品到目前為止只能通過機械剝離或者溶液剝離的方法制備。這樣得到的樣品尺寸過小(通常在微米級),嚴重制約了這類材料在實際器件方面的開發(fā)與應用。
香港理工大學郝建華教授團隊采用低成本、快速、簡易的PLD技術,在二氧化硅襯底上實現(xiàn)了晶圓級的二維InSe薄膜。經過表面形貌與結構表征,層狀InSe膜表現(xiàn)出連續(xù)均勻的表面、高結晶化以及對薄膜厚度的精確控制。光學性能表征顯示InSe薄膜擁有基于層數(shù)的較寬可諧調能隙(1.26-2.20 eV)。接近1 eV的可調范圍超過大部分二維材料領域中的其他材料。此外,基于單層InSe薄膜制成的晶體管體現(xiàn)了N型半導體特性及高電子遷移率。同時,在不同波長的光照下,多層InSe薄膜展示了從紫外到近紅外的寬域光響應。光響應率可達27 A/W,超過同等條件下基于大面積石墨烯或二硫化鉬的光電探測器。以上研究不僅解決了晶圓級InSe在器件應用中的材料制備問題,而且對未來高性能光電子器件的開發(fā)有重要的指導意義。
相關成果近期發(fā)表在ACS Nano上,文章的通訊作者為香港理工大學的郝建華教授,第一作者為香港理工大學的博士生楊志斌。
該論文作者為:Zhibin Yang, Wenjing Jie, Chun-Hin Mak, Shenghuang Lin, Huihong Lin, Xianfeng Yang, Feng Yan, Shu Ping Lau, and Jianhua Hao
郝建華教授簡介
郝建華教授,本科、碩士和博士畢業(yè)于華中科技大學,并先后工作于美國Penn State University,加拿大University of Guelph和香港大學。2006年起,郝建華教授加盟香港理工大學,現(xiàn)任應用物理系副主任。目前,郝建華教授已發(fā)表超過200篇學術論文,研究興趣包括金屬離子摻雜發(fā)光材料與器件、功能性薄膜、二維材料、壓電光子學和納米發(fā)電機。
版權聲明:
1.凡本網(wǎng)注明“來源:找試劑”的所有文字、圖片、音頻和視頻文件,版權均為找試劑所有。如需轉載請與4008-955-951聯(lián)系。任何媒體、網(wǎng)站或個人轉 載使用時須 注明來源“找試劑”,違反者本網(wǎng)將追究法律責任。 2.本網(wǎng)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,均來自互聯(lián)網(wǎng)或業(yè)內投稿人士,版權屬于原版權人。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,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。 3.本網(wǎng)評論版權中各網(wǎng)友的評論只代表網(wǎng)友個人觀點,不代表本站的觀點或立場。2019中國500強排行榜發(fā)布,23家化工企業(yè)14家醫(yī)藥企業(yè)上榜!(附完整榜單)
2019-08-02 14:03:04西隴集團成員——上海西隴生化科技有限公司精彩亮相BCEIA 2015
2019-08-01 15:44:06找試劑網(wǎng) zhaoshiji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
危化品生產經營許可證:滬(普)應急管危經許[2021]205431(FYS)